“萬物生長土為本,土壤環境安全事關老百姓的‘菜籃子’‘米袋子’,我們想真正為國家的土壤修復改良做點事情?!痹诮衲昱e行的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我?!啊詮U治污,變廢為肥’守護土壤健康——生物質炭土壤修復改良解決方案領軍者”項目獲高教主賽道師生共創組銀獎。

一方面,廚余垃圾、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全球廢棄生物質量大面積廣,其處理與消納是當今人類面臨的世界性難題。另一方面,我國土壤污染和貧瘠問題日趨嚴重,糧食安全受到威脅。兩者結合能發生什么?“生物質炭土壤修復”,看名字就能大概猜到這是做什么的。團隊負責人黃君灝介紹:“我們這個項目有多年科研的積累,核心技術是利用廢棄的生物質資源,制備生物質炭以及多種新型功能炭材料,這些材料不僅能夠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增加農作物的產量,在土壤污染修復領域也有著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span>
黃君灝說,這個項目的形成和推進依托于浙江省廢棄生物質循環利用與生態處理技術重點實驗室,參加同學涵蓋了化學工程與技術、環境科學、機械工程、計算機、財務管理等多個學科,大家專業互補、技術互助。本項目由環資學院單勝道教授、方婧教授等10余位老師以及創新創業學院姜文彪正高級工程師、鄭章琦老師等一起組成了實力雄厚的導師團,為參賽學生提供了強大支持。

今年開始備戰“互聯網+”大賽,但團隊研發之路的起點卻遠早于此。黃君灝還記得第一次去現場采樣的情景,“去富陽,為重點實驗室承擔的酸性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項目采樣,從未下過田的我一腳水一腳泥?!被貋砗?,經過實驗室檢測對比,在經過修復的土壤種植出的水稻,其重金屬鎘含量符合國家安全標準,“這是我第一次直觀感受到了實驗室成果在田間的實際應用成果,讓我堅信自己從事的研究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市場?!闭沁@樣一次又一次的現場經歷,他們和重點實驗室的老師一起不斷發現、改正問題,在原有基礎上加入創新理念,為生物質炭材料的開發提出技術創新點。他們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土壤污染修復改良項目20余項,覆蓋浙江省11個地市和周邊省市。與行業協會,以及多家企業建立長期產學研協作關系,實現校企深度融合。

“對我們而言,參賽中最難的點不在專業而在創業?!秉S君灝坦言,“互聯網+”大賽需要的不僅是科研項目的實驗數據和實驗結果,更需要將科研項目和創業項目結合起來,形成一份完整的商業計劃書。項目的商業模式一直是大賽的重要考察點,“一開始,我們只想著用生物質炭材料去參賽?!苯涍^調研,他們發現,目前市面已經有一些類似的土壤修復改良材料,如何讓團隊項目更有“賣點”,有“競爭力”,有“效益”?“很感謝環資學院和創新創業學院的老師,為項目更好拓展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多次討論優化,最終團隊將參賽主題聚焦專用功能生物質炭材料制備和個性化智能匹配技術,“我們不僅止于賣生物炭材料,我們還提供更高效的土壤修復和改良解決方案?!?/span>
有了好的選題項目支撐,如何在商業計劃書中展示出來,短時間內讓評委老師們看到這個產品的價值?團隊成員開始將自己真正融入“企業”中,“以前我們更多的是關注實驗結果,現在我們都知道要去國家統計局、生態環境部等網站看全國經濟普查公報、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來獲取商業運作方面的相關數據?!绷喝沔谜f。每次和老師交流后,隊員們都會進行大量的文獻調研與整理工作,他們努力去梳理一個企業完整的運作流程。從產業政策到產品選擇,從市場分析到市場營銷,從公司組織管理到生產運作、財務分析、風險投資,“在參賽中也拓寬了視野,不僅是知識結構上,也是自身能力上的一次次整合提升?!?/span>

歷經近半年奮戰,從產品應用、商業模式等方面對項目進行孵化。從校賽、省賽到國賽,百余次修改打磨,團隊成員一路堅持,一路進步,一路努力,一路收獲,項目文件夾從0KB“膨脹”到15GB。
從得知入圍決賽到現場路演,期間不到一周時間,根據決賽要求,不斷改進路演稿、修改PPT和視頻、反復琢磨匯報時的各種連接詞,“再拼一把!” 為了在路演現場呈現出最棒的效果,大家徹夜奮戰,將內容完善了上百遍。通過“校內團隊打磨+校外專家輔導”的形式,最終,黃君灝、梁茹婷、胡曉飄參與現場路演?;貞浧饌鋺鸬臅r光,胡曉飄說:“已經不記得有多少次,晚上離開實驗室的時候,樓下大樓門都鎖了”。

“比賽的魅力,遠不止成果獲獎時的喜悅,更多的是在未知的創新道路上堅持?!表椖拷M成員紛紛表示,參加比賽,讓自己對專業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拿獎只是“ 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施騰楠說:“我們想真正為國家的土壤修復改良做點事情?!?/span>